政策解讀:《中國制造2025》解讀之: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連載(一),待續]
《中國制造2025》解讀之: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為實現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制造業強國建設三個十年“三步走”的戰略,并重點對第一個十年的目標、任務進行了部署。《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要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發展服務型制造,對推動制造業跨越發展并實現由大變強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一、準確把握發展服務型制造的內涵和意義
服務型制造,有別于傳統的生產型制造,是制造與服務深度融合的一種先進制造模式,是面向制造的服務和面向服務的制造協同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發展服務型制造,推動制造業服務化進程,實現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的轉型,有兩方面含義:一是投入服務化,即服務要素在制造業的全部投入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二是業務服務化(即產出服務化),即服務產品在制造業的全部產出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對企業提質增效、形成產業競爭新優勢、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具有重要意義,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建設“制造強國”的戰略選擇。
(一)發展服務型制造是全球制造業的大勢所趨
發達國家制造業服務化的實踐始于上世紀60、70年代,進入90年代后,隨著生產過程自動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大型裝備復雜化程度的加深,制造環節在整個價值鏈中的比重日趨下降,產品的研發設計、交付、安裝、維護和服務等服務環節所占價值愈加提升。2010年,德勤公司曾在《基于全球服務業和零件管理調研》中訪問80家全球領先制造業公司,調查結果顯示其服務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平均值為26%,服務凈利潤貢獻率平均值達到46%。
近年來,全球經濟進入新的發展機遇期,以互聯網、寬帶無線通信、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網絡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更是廣泛而深刻地改變著傳統的制造業生產方式,全球制造業發展模式呈現出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趨勢,特別是服務型制造進入加速發展新階段。眾包設計、網絡協同研發、基于工業云的供應鏈管理、網絡精準營銷、便捷化電子商務、全生命周期運維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涌現,加速推動制造業價值鏈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正在重塑,制造業服務化成為全球制造業發展的大趨勢。
(二)發展服務型制造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內在要求
一方面,隨著人類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市場消費能力加快提升,需求日益多樣化、個性化,同時產品技術和功能越來越復雜也催生了新的服務需求,社會消費群體不再單純滿足于企業提供的產品本身,而是更加注重與產品相伴隨的服務。
另一方面,我國制造業經過多年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伴隨著先進制造技術、現代生產管理技術、知識管理技術的推廣應用,初步建立了產品銷售與服務、生產作業與控制、產品設計與管理等協同機制,特別是通過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和服務業發展,服務和商務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為制造業轉型升級創造了客觀條件。但我國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許多關鍵領域研發設計能力不強,傳統產業主要集中在價值鏈低端的勞動密集型制造環節,企業市場競爭力弱、產品附加值較低。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一些地區和企業探索發展服務型制造,取得一定成效。2014年,江蘇省制造業中的生產性服務增加值達2531.3億元,同比增長9.3%,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3.9%。抽樣調查顯示,全省三成左右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服務型制造已經取得一定成效,多數企業已逐步由單純制造向制造加服務的模式轉變。
(三)發展服務型制造是提升我國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金融危機發生以后,以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為搶占經濟制高點,掀起再工業化浪潮,重新審視制造業戰略定位,制造業重新成為國際競爭的制高點。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也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緊與我國在傳統市場展開競爭。我國工業發展面臨著發達國家在中高端制造業和新興經濟體在我國傳統優勢領域的雙重競爭壓力。
服務型制造是實現創新發展的一種先進制造模式,是制造業的升級而不是衰退,更不是所謂的“去制造化”,是以制造為基礎,以服務為導向,使制造業由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轉變。和傳統模式相比,服務型制造具有科技含量高、資源環境友好等特點。實踐證明,推進制造業服務化還能夠有效提升制造業對服務業中間投入產品的需求,擴大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規模,催生新的服務業態。
發展服務型制造,是提升我國制造業價值鏈和構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當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云涌的形勢下,發展服務型制造顯得尤為迫切。
(未完待續)